儿童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有哪些?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的学科,涵盖了多个流派和代表人物。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 行为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约翰·B·华生(John B. Watson)、伯赫特·弗里德曼(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特点:强调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和实验研究,重视外部***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2. 发展心理学流派:
代表人物:让·皮亚杰(Jean Piaget)、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
特点:关注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强调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1.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艾里克森;
2.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班杜拉;
3.认知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
4.社会文化理论,代表人物:维果茨基;
5.信息加工理论,代表人物:加涅
断奶了宝宝还跟妈妈亲吗?
宝妈完全不用担心,宝宝在断了奶之后还是会和以前一样和你亲的。
割不断的母子关系
我个人认为,一般妈妈亲自带的宝宝会跟妈妈特别亲,也知道疼惜妈妈。我家宝宝从生下来就是我自己带的,中间就有一次吧,因为我的妈妈生病我去北京看她,分开了两天,在这期间从没有分开过。这中间宝宝让宝爸给我打了好几次电话,问什么时候回来。
孩子也真的是依赖了,他知道饿的时候找妈妈,在家里找不到东西找妈妈,即使爸爸在家的时候。
当每个妈妈感受到这种依赖感的时候,应该都是觉得幸福的,因为我们爱着的这个小宝贝,也是爱我们的。
多陪伴,断奶不是断了关系
无论什么时候,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当然离不开来自妈妈的陪伴。有的妈妈可能比较工作比较忙,再给孩子断了奶之后就少了陪伴的时间,交由他人来照看,如果孩子常常不在自己身边,而在身边我们也没有给予真正的陪伴,那么我们的孩子也会感受到,也会影响你们之间的亲密度的。
宝妈不能要害怕孩子断了就不会跟自己不亲了,我们只要用心给宝宝最好的爱,你也会感受宝宝的爱的。虽然孩子小,但在他的心里还是最依赖那个给他生命的妈妈的。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介绍一个心理学实验“恒河猴实验”。
这个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和他的同事设计完成的。实验过程是:先让新生的幼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单独关在笼子里,里面放两只***母猴,一只是有奶水的铁丝猴,一只是没有奶水的绒布猴。刚开始,幼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幼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幼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幼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通过上面“恒河猴”的实验,相信对你应该有所启发,对孩子的养育,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给孩子更多的感官***,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产生安全感,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说到这里,我再介绍两个心理学上的知识。
第一个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他把人的心理社会发展分为8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就是婴儿期(0~2岁),主要任务是发展基本信任和克服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可见,埃里克森说的信任,也和安全感,安全依恋是一个意思。这个阶段的孩子,最主要的发展,就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个是关于依恋的。什么是依恋呢?依恋是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思和威特1969年提出“陌生情境测验”。具体做法是,实验时将被测试的儿童与其母亲和一个陌生人以多种组合安排在实验室中游戏,来观察儿童在该情境下的情绪行为反应,以确定儿童的依恋类型。 各种组合方式为,婴儿与母亲在一起,与陌生人在一起,与母亲和陌生人在一起,独自一人时,母亲离开、回来时及陌生人出现、离开时等情境。据此安斯沃思提出了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等几种类型。
综上,在孩子2岁前,主要的任务就是与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除了吃饱穿暖,爱抚,互动,聊天,抱抱,都是很好的方法,公主抱抱,飞起来的抱抱,转圈圈的抱抱请不要吝啬。
刚好,稍后我要写一篇介绍埃里克森发展8阶段的文章,喜欢就关注我吧,谢谢!